PMSS-Pro 项目研究方案
场景分析
问题定义
在当今物理教学实践中,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典型场景:其一,复杂物理现象的展示困境。教师使用传统教具时,难以直观展现碰撞瞬间的动能转换过程,就像用静止的相片描述舞蹈动作。其二,理想实验环境的搭建难题。当需要验证”真空环境下铁球与羽毛同时落地”时,现实中无法完全消除空气阻力影响等。其三,宏观与微观现象的时空限制。教师讲解天体运动时,无法将太阳系按比例缩小到教室空间;分析分子热运动时,又不能将微观世界放大到肉眼可见程度。
本项目针对以上痛点提出解决方案:构建一个可自由调节参数的数字化物理沙盘。这个系统既能将宏观天体运动等比例压缩到屏幕中,又能将微观现象放大到可视尺度,还能通过参数调节创造绝对理想环境。例如,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时,教师可现场调整碰撞物体的质量比,让学生直观看到不同比例下的运动差异。
现状调研
通过分析教育装备市场及学术文献,发现现有解决方案呈现两极分化态势:专业级软件(如Algodoo、Physion)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,其界面如同飞机驾驶舱,未经培训的教师难以快速掌握;简易型APP(如Phyphox、Physics Toolbox)虽操作简便,但功能单一,如同只能播放固定曲目的音乐盒。而《世界盒子》等沙盘游戏虽具备物理元素,但其物理引擎精度仅停留在娱乐层面,好比用玩具天平称量化学试剂。
针对我校的物理老师问卷调查显示:大多数的老师认为现有数字教具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代沟。典型案例显示,某教师在讲解斜抛运动时,花费20分钟调试软件参数仍未获得理想轨迹,最终回归粉笔绘图。这反映出市场产品的三个严重问题:参数调节不够直观、预设案例与教材脱节、缺乏实时数据可视化。
作品方案
作品的主要创意
本系统的核心创意在于构建”三层空间转换”机制:第一层是可见的操作界面,采用类似绘图软件的交互逻辑,使用者如同在数字画布上拖拽物理元素;第二层是隐藏在界面下的参数调节体系,实现复杂参数的直观调节;第三层是动态数据可视化层,在实验过程中实时希显示用户需要研究的数据。
作品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
系统架构采用”模块化乐高”设计理念,主要包含三大核心模块:
1. 物理引擎内核:基于经典力学公式构建的计算中枢,采用自己开发的矢量运算库实现精确到毫秒级的运动模拟。如同给每个物体配备隐形传感器,持续追踪位置、速度、加速度等多项基础物理量。
2. 教学辅助模块:内置了大量中学阶段常见的物理实验预设,可以方便在教学时直接一键打开对应实验,更加方便地使用。
3. AI智能助手:加入了DeepSeek等AI大模型,可以直接对该系统的元素进行操作,方便业余爱好者也能体会物理的魅力
4. 精准参数微调:支持用户通过输入数据修改指定的属性等,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和可玩性,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实现更精准的数据指定等
关键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:自研物理引擎,将其算法应用于教学软件,实现像素级精度碰撞响应;创新开发”时间压缩”算法,在计算机性能支持的前提下,在任意倍速运行时仍能保持能量守恒计算精度;
研究计划
本项目实施周期为3个月,分四个阶段推进:
阶段 | 时间窗 | 里程碑目标 | 交付物 |
---|---|---|---|
构思期 | 第1周 | 确定基础内容和目标 | 无 |
基础构建期 | 第2-3周 | 完成物理引擎核心算法验证 | 可运行的碰撞演示程序 |
界面开发期 | 第4-9周 | 实现全部页面功能 | 具备完整UI的操作原型 |
教学适配期 | 第10-11周 | 接入各种AI大模型 | 接入了DeepSeek等AI大模型,优化细节 |
优化发行期 | 第12周 | 完成首个正式版本的发行 | 修复了所有已知bug,在GitHub等平台发行release版本 |
预期成果
教育成果:在我们学校已经有部分老师利用我们的作品完成了授课,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讲课刷题的课堂,使用该系统后课堂氛围更活跃,效率更高。
未来预期:在我校甚至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继续推广,激发同学们对物理的热爱
最终形成的将不仅是一个软件产品,更是连接经典物理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桥梁。当学生旋转重力调节旋钮时,不仅能看见月球表面的慢速落体,更能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的精髓;当拖拽天体构建太阳系模型时,实则是在重走开普勒发现行星定律的智慧之路。这种沉浸式体验,将重新定义物理教育的时空边界。